-
WHTAT's 機油
-
潤滑油成分
-
黏度介紹
-
規格認證
<
>
什麼是潤滑油(機油)?簡單的說,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加入於相對運動的兩個接觸表面之間,並生成潤滑油膜,使其兩接觸面不直接接觸,達到減少磨擦,降低磨損,有效延長機器設備之使用壽命。以下為潤滑油主要功能:
1. 降低磨擦:在磨擦面加入潤滑油,能使磨擦係數降低,從而減少了磨擦阻力,節約能源消耗
2. 減少磨損:潤滑油在磨擦面間可以減少磨粒磨損、表面金屬疲勞、粘著磨損等所造成的磨秏
3. 冷卻作用:潤滑劑可以吸熱、傳熱和散熱,因而能降低磨擦熱造成的溫度上升
4. 防銹作用:磨擦面上有潤滑油存在,就可以防止因空氣,水滴、水蒸氣、腐蝕性氣體及液體、塵埃、氧化物所引起的腐蝕
5. 傳遞動力:在許多情況下潤滑油具有傳遞動力的功能,如液壓傳動等等
6. 密封作用:潤滑油對某些外露零部件形成密封,能防止水分及雜質侵入
7. 減震作用:在受到衝擊負荷時,可以吸收衝擊能,如汽車減震器等
8. 清淨作用:潤滑油可以帶走雜質,並經濾清器濾除
潤滑油可廣泛使用於所有機器設備中,像是各種交通工具和工業機械。目前轎車與機車之引擎、變速箱、避震器、剎車系統、差速器、前叉等等零件皆需正常更換潤滑油。
註: 潤滑油也俗稱機油、黑油
1. 降低磨擦:在磨擦面加入潤滑油,能使磨擦係數降低,從而減少了磨擦阻力,節約能源消耗
2. 減少磨損:潤滑油在磨擦面間可以減少磨粒磨損、表面金屬疲勞、粘著磨損等所造成的磨秏
3. 冷卻作用:潤滑劑可以吸熱、傳熱和散熱,因而能降低磨擦熱造成的溫度上升
4. 防銹作用:磨擦面上有潤滑油存在,就可以防止因空氣,水滴、水蒸氣、腐蝕性氣體及液體、塵埃、氧化物所引起的腐蝕
5. 傳遞動力:在許多情況下潤滑油具有傳遞動力的功能,如液壓傳動等等
6. 密封作用:潤滑油對某些外露零部件形成密封,能防止水分及雜質侵入
7. 減震作用:在受到衝擊負荷時,可以吸收衝擊能,如汽車減震器等
8. 清淨作用:潤滑油可以帶走雜質,並經濾清器濾除
潤滑油可廣泛使用於所有機器設備中,像是各種交通工具和工業機械。目前轎車與機車之引擎、變速箱、避震器、剎車系統、差速器、前叉等等零件皆需正常更換潤滑油。
註: 潤滑油也俗稱機油、黑油
市售上的潤滑油皆是由 基礎油(80%~90%) 和 添加劑(10%~20%) 摻配而成。
基礎油
可分為礦物油和合成油:
1. 礦物基礎油
原油在大氣壓力下經過蒸餾之後製成蒸餾餘油,並再經過真空蒸餾、脫臘、脫瀝青、溶劑萃取精煉、白土處理、加氫精煉處理完畢後,即成各種不同品質及黏度的礦物基礎油。其價格較合成基礎油便宜,但抗氧化性、潤滑表現皆不如合成油
2. 合成基礎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因缺乏石油原料而率先使用二鹽基酸酯類作為潤滑油,此為合成基礎油之先聲。現今常用的合成基礎油如下類型:
(1) 加氫裂解基礎油
此基礎油是礦物油在極高溫下經一次、二次或三次額外加氫處理精煉而得。其潤滑性能、磨損程度及抗氧化性都比礦物油表現更為穩定及出色。但由於它仍是由為礦物油所提煉,部份國家並不認定此類基礎油為合成油(德國、西班牙)。雖然如此,由於價格上之優勢,現今各大油商皆視此一基礎油為合成油(MOBIL、BP、SHELL)
(2) 聚α烯基礎油(PAO)
性能表現出色,複級且流動點非常低,具備優秀的耐熱及抗氧化穩定性。此類基礎油通常和酯類基礎油混合摻配製造,非常適合用在製造複數級車用引擎潤滑油。其優點如下:
● 黏度指數高:一般均大於135,可確保油品於高溫時保有強韌油膜
● 極佳之低溫流動性:能於低溫時快速流動,有效潤滑,可使油品不易於酷寒中稠化或形成固態
● 高溫氧化穩定性佳:於高溫時使設備順暢運轉,不因油品劣化而導致當機
● 極優之抗剪性:長時間使用下油品之黏度不會變稀
● 高溫揮發性低:蒸發損失極低,減少大量油耗
● 優異的水解穩定性:油品較不易受水氣影響而造成分解變質
● 與一般油封之材質相容性良好:較不會破壞油封,造成漏油問題
● 使用壽命長:相較於其他礦物基礎油,其使用壽命極長,減少換油次數
(3) 酯類基礎油
非經原油加工製成,而是由椰乾、蔬菜等植物中提煉而出,具生物分解性、可自然分解、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酯類基礎油可分為雙酯,多元醇酯和複酯等種類。酯基礎油相較於其他基礎油更容易吸附在金屬表面,在高溫還是低溫下都能保持一層堅固的油膜持續潤滑;此外,其抗剪力極強,受到金屬擠壓時其油膜幾乎不會斷裂;抗氧化、耐高溫、不易產生炭化、清潔性也佳。其缺點除了和一般油封之材質相容性不佳之外,且易於和水產生化學反應而導至分解,並產生具腐蝕性的酸性物質而腐蝕引擎內油封。一般皆會與PAO基礎油混合滲配使用。
基礎油
可分為礦物油和合成油:
1. 礦物基礎油
原油在大氣壓力下經過蒸餾之後製成蒸餾餘油,並再經過真空蒸餾、脫臘、脫瀝青、溶劑萃取精煉、白土處理、加氫精煉處理完畢後,即成各種不同品質及黏度的礦物基礎油。其價格較合成基礎油便宜,但抗氧化性、潤滑表現皆不如合成油
2. 合成基礎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因缺乏石油原料而率先使用二鹽基酸酯類作為潤滑油,此為合成基礎油之先聲。現今常用的合成基礎油如下類型:
(1) 加氫裂解基礎油
此基礎油是礦物油在極高溫下經一次、二次或三次額外加氫處理精煉而得。其潤滑性能、磨損程度及抗氧化性都比礦物油表現更為穩定及出色。但由於它仍是由為礦物油所提煉,部份國家並不認定此類基礎油為合成油(德國、西班牙)。雖然如此,由於價格上之優勢,現今各大油商皆視此一基礎油為合成油(MOBIL、BP、SHELL)
(2) 聚α烯基礎油(PAO)
性能表現出色,複級且流動點非常低,具備優秀的耐熱及抗氧化穩定性。此類基礎油通常和酯類基礎油混合摻配製造,非常適合用在製造複數級車用引擎潤滑油。其優點如下:
● 黏度指數高:一般均大於135,可確保油品於高溫時保有強韌油膜
● 極佳之低溫流動性:能於低溫時快速流動,有效潤滑,可使油品不易於酷寒中稠化或形成固態
● 高溫氧化穩定性佳:於高溫時使設備順暢運轉,不因油品劣化而導致當機
● 極優之抗剪性:長時間使用下油品之黏度不會變稀
● 高溫揮發性低:蒸發損失極低,減少大量油耗
● 優異的水解穩定性:油品較不易受水氣影響而造成分解變質
● 與一般油封之材質相容性良好:較不會破壞油封,造成漏油問題
● 使用壽命長:相較於其他礦物基礎油,其使用壽命極長,減少換油次數
(3) 酯類基礎油
非經原油加工製成,而是由椰乾、蔬菜等植物中提煉而出,具生物分解性、可自然分解、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酯類基礎油可分為雙酯,多元醇酯和複酯等種類。酯基礎油相較於其他基礎油更容易吸附在金屬表面,在高溫還是低溫下都能保持一層堅固的油膜持續潤滑;此外,其抗剪力極強,受到金屬擠壓時其油膜幾乎不會斷裂;抗氧化、耐高溫、不易產生炭化、清潔性也佳。其缺點除了和一般油封之材質相容性不佳之外,且易於和水產生化學反應而導至分解,並產生具腐蝕性的酸性物質而腐蝕引擎內油封。一般皆會與PAO基礎油混合滲配使用。
市售的油品中,常會標示”全合成油”、”合成油”、”礦物油”等字眼,那要如何進行分辨呢?一般來說,基礎油成份含90%合成油即可稱為全合成機油;其成份含10%~89%稱為合成油,其餘皆稱為礦物油。根據其使用長度 、 耐高溫性 、 抗氧化能力之表現,性能評比如下:
全合成油 > 合成油 > 礦物油
添加劑
潤滑油除了基礎油之外,皆需加入添加劑來改善其特性和增加更多功能(特別是礦物油),以下是較為常用之添加劑簡介:
1. 黏度指數提升劑
可提高基礎油的黏度指數,擴大潤滑油適用之溫度範圍,並減少油品黏度隨溫度升高而遞減之傾向。任何潤滑油品皆會添加此類添加劑,但若油品成份添入過多的黏度指數提升劑,則在長距離或長時間使用下會有較易劣化之缺點進而散失其功效
2. 抗氧化添加劑
用來防止因潤滑油在高溫與化學反應影響下,產生氧化效應而喪失原有之效能。氧化除了會產生油泥,使黏度增加,且會產生具腐蝕性之強酸,破壞零件。因此在潤滑油中添入適當的抗氧化劑,可延長油品使用壽命
3. 抗磨損添加劑
抗磨損添加劑可促進抗磨油膜之形成,以降低磨擦強度並防止金屬表面直接接觸磨耗
4. 極壓添加劑
本添加劑會被金屬表面所吸附,並起特殊化學反應而形成一層有保護膜。在高溫和極壓環境下,有效防止金屬間直接接觸而產生的磨損
5. 鹼性添加劑
在高溫或常時間使用影響下,潤滑油會產生酸性物質,故需鹼性添加劑來中和
6. 消泡添加劑
為了防止因泡沫而引起弱化作用,加入本添加劑可削弱泡沬外膜的張力,加速泡沬的破裂
7. 防腐蝕添加劑
主要功用為保護金屬表面免於腐蝕,尤其是銅質機件
8. 清淨添加劑
主要功能是在固體表面形成吸附膜,防止碳粒、樹脂沈澱於引擎內部。除此之外,它也可以中和因潤滑油劣化而產生之酸性物質及燃料中的硫所形成之硫酸
9. 分散劑
本添加劑可防止潤滑油於劣化時所產生之油泥、積碳沉積於機器底層,並將之分散於潤滑油中,以便於換油時一併更換
10. 防鏽添加劑
因空氣常帶有水氣之原因,潤滑系統內或多或少皆含有濕氣;而水一接觸到金屬部份就會容易生锈,本添加劑可使潤滑油之油膜附著性增強,讓水較不易滲透至機件部份,防止生鏽
在製作油品的過程中,各個廠家皆是以不同黏度的基礎油和不同的添加劑摻配而成。目前市售的潤滑油品牌眾多,所使用的基礎油與添加劑也不盡相同,並且也各自有摻配之方法及KNOW HOW,以供應市場所需。
全合成油 > 合成油 > 礦物油
添加劑
潤滑油除了基礎油之外,皆需加入添加劑來改善其特性和增加更多功能(特別是礦物油),以下是較為常用之添加劑簡介:
1. 黏度指數提升劑
可提高基礎油的黏度指數,擴大潤滑油適用之溫度範圍,並減少油品黏度隨溫度升高而遞減之傾向。任何潤滑油品皆會添加此類添加劑,但若油品成份添入過多的黏度指數提升劑,則在長距離或長時間使用下會有較易劣化之缺點進而散失其功效
2. 抗氧化添加劑
用來防止因潤滑油在高溫與化學反應影響下,產生氧化效應而喪失原有之效能。氧化除了會產生油泥,使黏度增加,且會產生具腐蝕性之強酸,破壞零件。因此在潤滑油中添入適當的抗氧化劑,可延長油品使用壽命
3. 抗磨損添加劑
抗磨損添加劑可促進抗磨油膜之形成,以降低磨擦強度並防止金屬表面直接接觸磨耗
4. 極壓添加劑
本添加劑會被金屬表面所吸附,並起特殊化學反應而形成一層有保護膜。在高溫和極壓環境下,有效防止金屬間直接接觸而產生的磨損
5. 鹼性添加劑
在高溫或常時間使用影響下,潤滑油會產生酸性物質,故需鹼性添加劑來中和
6. 消泡添加劑
為了防止因泡沫而引起弱化作用,加入本添加劑可削弱泡沬外膜的張力,加速泡沬的破裂
7. 防腐蝕添加劑
主要功用為保護金屬表面免於腐蝕,尤其是銅質機件
8. 清淨添加劑
主要功能是在固體表面形成吸附膜,防止碳粒、樹脂沈澱於引擎內部。除此之外,它也可以中和因潤滑油劣化而產生之酸性物質及燃料中的硫所形成之硫酸
9. 分散劑
本添加劑可防止潤滑油於劣化時所產生之油泥、積碳沉積於機器底層,並將之分散於潤滑油中,以便於換油時一併更換
10. 防鏽添加劑
因空氣常帶有水氣之原因,潤滑系統內或多或少皆含有濕氣;而水一接觸到金屬部份就會容易生锈,本添加劑可使潤滑油之油膜附著性增強,讓水較不易滲透至機件部份,防止生鏽
在製作油品的過程中,各個廠家皆是以不同黏度的基礎油和不同的添加劑摻配而成。目前市售的潤滑油品牌眾多,所使用的基礎油與添加劑也不盡相同,並且也各自有摻配之方法及KNOW HOW,以供應市場所需。
黏度為潤滑油最主要性能的呈現,油品油膜的強度與黏度大致成正比,黏度愈高(黏)其油膜則愈厚,可保護金屬與金屬之間直接磨擦;黏度愈小(稀)則流動性愈佳,可減少潤滑油之磨擦阻力。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車輛用潤滑油黏度分類為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所制定,根據車輛之引擎用及齒輪用潤滑油的黏度,由稀至厚加以分類,並以號數來表示;另常被消費者所誤解的是,此號數只反應其黏度,與油品品質的好壞並無關係。
引擎用潤滑油黏度
依黏度引擎用潤滑油共分類為十一種等級: SAE 0W、5W、10W、15W、20W、25W、20、30、40、50和60。
SAE 0W、5W、10W、15W、20W和25W:W 為冬天 WINTER 的縮寫,也稱為冬季黏度,W前之數字愈小代表其黏度愈薄。本等級需測試低溫時油品的啓動黏度和泵送黏度和在溫度100°C的運動黏度。其數值愈低,愈好在寒冷天氣中啓動引擎
SAE 20、30、40、50和60:無標示 W 則稱為夏季黏度,本等級需測試於溫度100°C時其運動黏度,和於溫度150°C時,測試其高溫高剪切黏度(HTHS)之數值。其數值愈高,愈可以生成較厚之油膜保護引擎
目前全世界通用的車輛用潤滑油黏度分類為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AE(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所制定,根據車輛之引擎用及齒輪用潤滑油的黏度,由稀至厚加以分類,並以號數來表示;另常被消費者所誤解的是,此號數只反應其黏度,與油品品質的好壞並無關係。
引擎用潤滑油黏度
依黏度引擎用潤滑油共分類為十一種等級: SAE 0W、5W、10W、15W、20W、25W、20、30、40、50和60。
SAE 0W、5W、10W、15W、20W和25W:W 為冬天 WINTER 的縮寫,也稱為冬季黏度,W前之數字愈小代表其黏度愈薄。本等級需測試低溫時油品的啓動黏度和泵送黏度和在溫度100°C的運動黏度。其數值愈低,愈好在寒冷天氣中啓動引擎
SAE 20、30、40、50和60:無標示 W 則稱為夏季黏度,本等級需測試於溫度100°C時其運動黏度,和於溫度150°C時,測試其高溫高剪切黏度(HTHS)之數值。其數值愈高,愈可以生成較厚之油膜保護引擎
現今,絕大多數之潤滑油皆同時標示冬季和夏季黏度,如5W40或15W50,此為目前最常見的複級潤滑油。複級油品的優點在於可同時擁有兩種黏度的功能,在低溫時依然保持其流動性幫助引擎啓動,並在引擎運轉溫度上升時保持油膜的強度。較常出現之黏度如下: SAE 0W40、5W30、5W40、5W50、10W30、10W40、10W50、15W40、15W50、20W40、20W50等等。
以下圖表顯示各類級數之潤滑油推薦使用之環境溫度:
以下圖表顯示各類級數之潤滑油推薦使用之環境溫度:
車輛齒輪用潤滑油黏度
依黏度齒輪用油共被分類為以下六種等級: SAE 75W、80W、85W、90、140和150。為了避免和引擎用潤滑油SAE數值產生混淆,齒輪用油的SAE數值比引擎用潤滑油高很多,但其黏度並無太大之差別;如SAE 80W齒輪油的黏度和SAE 20引擎用油的黏度差不多一樣數值。
依黏度齒輪用油共被分類為以下六種等級: SAE 75W、80W、85W、90、140和150。為了避免和引擎用潤滑油SAE數值產生混淆,齒輪用油的SAE數值比引擎用潤滑油高很多,但其黏度並無太大之差別;如SAE 80W齒輪油的黏度和SAE 20引擎用油的黏度差不多一樣數值。
SAE車輛齒輪用潤滑油黏度分類表
如同引擎用潤滑油之規範,這些油品皆為單級潤滑油,而如今市面上販賣之齒輪油絕大部份為複級潤滑油,較常出現之黏度為 SAE 75W90、85W90、80W140等等。
要如何辦別潤滑油品質的好壞? 市面上的油品眾多,各廠家也各說各的產品好,難道市面上沒有一套客觀的衡量標準,為消費者把關?事實上全世界有許多組織及車廠,針對汽、柴油車不同的特性進行相關測試,並制定潤滑油的等級認證。目前較為國人所熟知的有API、ACEA及各別車廠(賓士 & BMW)之認證,幫助消費者作品質確認:
-
API認證
-
ACEA標準規格
-
MB認證
-
VW&AUDI認證
-
BMW認證
<
>
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ACEA規格標準
ACEA為歐洲著名車廠共同建立,會員有賓士MERCEDEZ BENZ、BMW、VW福斯汽車、FORD福特、GM、RENAULT、PORSCHE等歐洲轎車、商用車及大型卡車頭等汽車製造商;並由這些會員共同制定ACEA機油的認證標準及品質等級:
ACEA:A3 / B4 C4
(1) (2)
(1) A代表汽油引擎認證,B代表輕柴油引擎
(2) C代表其油品符合低SAPS之要求,可使用於DPF
(2) C代表其油品符合低SAPS之要求,可使用於DPF
註 I : HTHS(高溫高剪切粘度)是指在150℃下和106s-1剪切速度下測試油品的粘度。這是模擬引擎曲軸連桿軸瓦上的油膜厚度和活塞環與缸套之間的油膜厚度。簡單來說,HTHS值愈低,愈省油,但較易造成引擎磨損;HTHS值愈高,較耗油,但較可保護引擎
註 II : ACEA並無授與任何的認證,僅提供測試標準及品質等級劃分
註 II : ACEA並無授與任何的認證,僅提供測試標準及品質等級劃分
力豹仕產品行銷世界各地,眾多產品皆通過上述的認證,並擁有眾多車廠聯名背書,品質更有保障,使用上更安心! 力豹仕產品同時兼顧了效能與環保兩大訴求,在省油的同時也提昇車輛性能,具備絕佳的保護性,市區、長途行駛皆適宜,呵護您的愛車